聊一聊VR虚拟现实:消灭距离
2021-01-07 15:16:03 原创一说到VR,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应该多是玩游戏、看视频更有沉浸感。而业内人士则会看得更远一点,将VR看作是一个新的计算平台,与手机、PC 同样的量级,它将有机会成就一个新的生态。在这个平台上,众多当下应用场景会被重构,也会产生新的业务,会出现新的巨头公司,产生新的职业岗位。但这就是VR的全部能量吗?其实完全不止。VR一旦成熟,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非常深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可能被颠覆。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VR会如何影响这个社会。
VR时代的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这个概念一点不新鲜,从计算机网络普及开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有这种形体出现,而在网络带宽极大的扩张的今天,高清的视频电话、快捷的屏幕分享工具的普及,更使得远程沟通变得很方便。但是,基于 电话、视频的 “远程办公”,仍然只存在 “远程会议” 这个场景下,极少有公司真的实现员工大范围的远程在家办公。
原因有如下几个:
1. 无法像现实中那样,即时、无缝地开始对话
远程会议 之所以可以使用 电话、视频 开展,是因为它是一种预约形式的沟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各种部门内部,高频的、实时的 沟通需求。这个时候,使用 远程电话或者视频,就变得很难。因为,在进行 电话或者视频前,你需要确认对方的状态,确认对方没在会议中时,才能发起语音或者视频沟通。如果对方此时没有空闲,那么你又需要进行预约,正是这种 “停顿”,让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都极大的降低。
2. 无法 即时的进行 信息 的分享
面对面沟通时,你可以随时指着电脑屏幕,给对方展示信息,或者拿起笔,在白板上写写画画,来表达你的观点,你的同事如果有不同意见,也随时可以走上前进行修改。有人可能会说,我用视频会议的话,也可以把电脑屏幕投到大屏幕上,但是这些操作中间会有一定的时差,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时差,就这一点点,微小的差距就会使人产生一点隔阂。
3. 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
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都 “消失” 在网络中,只有在开会时才会在视频中出现,那我相信这家公司的老板肯定每天都很焦虑。
以上局限性 ,最终导致了 视频电话,只能用在开会的场景。
但是在 VR 里,则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因为它可以完美的模拟真实的沟通场景。
那么在VR时代,上班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一个远程办公场景:
8点钟,闹钟响了后,你慢慢悠悠吃完早餐,稍作休闲。
9点钟,你准时坐到书桌前,带上VR眼镜,进入公司的虚拟工作空间,你左顾右盼,看到全国各地的同事的虚拟化身都陆续登陆进来,坐到周围的工位上。你在面前的空间中展开三个超大屏幕,开始一天高效的工作。
10点钟,你发现有几位同事在边上讨论问题,问题正是你关注的,于是走过去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他们拿起一份虚拟资料递给你看,然后拉你到一个虚拟白板前写写画画,并且还调出一个3d模型,给你展示问题所在。
10点半,你收到一个大洋彼岸的会议邀请,点击接受,你立刻被传送到虚拟会议室,看到世界各地的同事散座在会议桌边,你们开始 “面对面” 的会议。
12点,会议结束,到了午餐时间,你摘下VR眼镜,和家人一同享受起可口的饭菜。
可见,在虚拟工作空间中,因为有 化身 的存在,即时沟通将不再是个问题,信息的即时共享也成为现实。
那一旦远程办公成型,受影响最大的是什么行业?
首先便是 出行行业。
相信很多人,每天都被工作通勤所困扰。毕竟,一周七天,有五天都要花费时间在通勤的道路上。但是在VR时代,这种通勤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在中国,脑力劳动者大约占比 30% 左右,在一线城市,甚至占职业人群的 50% 以上。如果虚拟远程办公最终普及,那将会影响这30%劳动者的日常交通,届时,公交系统的日常运行压力也会降低。
而对于市场规模在 6000亿左右的出行行业(出租车、网约车、汽车租赁)来说,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以滴滴为例,它正是以白领为主要用户,如果这些用户习惯于远程VR办公,那么无疑对其收入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或者用流行的说法是,会遭遇到来自VR的降维打击。
其次,受影响是是房地产业。
因为可以远程办公,所以人们买房不需要考虑离公司的距离。你可以在一个二三线线城市,找一份一线城市的工作。当下很多人不愿离开北京,是因为北京有更好的发展的机会,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说你在二三线城市仍然能找到一份北京的工作,你会怎么做呢?
同时,因为人们不再需要聚集到一处办公,所以公司对写字楼的需求量也会下降。这对中国近万亿的写字楼租赁市场也会随之缩水。
最后,因为人们随时随地接入虚拟空间,还会促生另外一个生活方式,那就是:旅游租赁。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可以随时跑到自己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住上一个月,深入的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又不影响工作。
有人会说,你举了半天例子都是特指脑力劳动,那还有70%的体力劳动呢? 他们也能消灭掉距离吗?
没错,也可以。
VR时代的远程劳动
我们不妨把 体力劳动 分两类:操作机械 和 直接劳作
对于前者来说,远程劳动的实现将会比较自然,只要将劳动者操作的机械,增加上远程控制功能 + 全景摄像机,就可以实现远程劳动。
比如,远程驾驶。虽然自动驾驶技术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AI在对于一些特殊场景的处理能力仍然很弱。这就需要由人类进行及时的干预。拿长途货车为例,未来可以会有自动驾驶的长途货车车队,每个车队,至少要配备一名人类司机进行远程监控,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需要人类司机及时的远程接管车辆的运行。
再比如,远程操作建筑机械,操作者可以通过全景摄像头,观看到工地的实时镜像,然后在家中,操作机械进行劳作。
早在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就在华盛顿一家宾馆,利用这一系统操纵远在麻省理工学院的Baxter机器人,两者距离达到了240千米。
而对于 直接劳作 类的工作,如果要实现远程化,路途就相对比较遥远,因为它需要额外配以机器人化身。
想比很多人都在网上看过 波士顿动力机器人 各种花式表演,我们可以相信,假以时日,像人类一样灵巧的机器人最终会出现。但是现在的AI技术,还远远达不到人类的应急应变能力,我们在各种影视节目里看到的机器人警察很酷,想要达到那个智能程度,还遥遥无期,因为它要学习的场景太多了。所以,十年内,比较靠谱的方式还是 VR远程控制。
因为 VR+机器人 的模式,需要额外投入 机器人成本,所以,需要在增加机器人后,获得的收益能覆盖掉机器人成本。它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危险、污染环境下的工作,如果替换成机器人,会降低工伤风险,省掉安全保护费用。
某个工作场景下,机器人效率更高(力气、速度、耐力 等),替换成机器人,可以直接增加收益。
某个场景,对于 人员 的出场及时性 有需求(比如,各种应急场景:消防、安保 等),如果在现场常驻机器人,可以获得 时效收益(更快的灭火,更快的制止犯罪等)。
当然,对于一些比较模式化的且需求量巨大的直接劳作类工作,会出现一些效率更高的 非人型机器人 来替代,但是,这都需要有人进行远程监控。
除了以上场景下的收益外,对于各种工厂类场景,它的厂房可以建在土地成本极低的位置,而人员又可以在任何地方去招募,不用考虑为工人建宿舍这种问题,这对降低成本也是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随着VR技术的发展,人们日常活动中最大比重的 工作活动,将会逐渐远程化,工作地点的远近 将变得无足轻重。而人们的社交娱乐活动,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跟好友在任意场景聚会聊天。距离的消失,将意味着人类社会运转方式的一次变革。从交通业、地产业 到 旅游业,都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