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技术动态

数字化博物馆

2020-10-19 18:52:05 原创

一、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

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化博物馆概念相混淆,下面先对两者做一下区分:

数字博物馆是建立在数据空间上的,以数字形态存在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以数字藏品,即以数字形式保存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数据信息为基础,发挥博物馆教育、收藏和研究的功能。

数字化博物馆则是在建设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博物馆。数字化范围更加广泛,从博物馆工程建设上来看,涉及到安保措施、环境控制、物业运营管理等方面;从博物馆信息处理利用上来看,涉及到公众服务、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几乎贯穿了博物馆运行的方方面面。

数字博物馆是数字化博物馆在公众服务、业务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数字化博物馆除了重视数据空间建设,在实体博物馆的建设及运营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1.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藏品管理

通过开发使用文物藏品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对于文物信息快速的检索、统计,提高工作效率。

80年代中期上海博物馆率先开展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随后国家文物局在此基础上召开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研讨会议。90年代初期,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机构先后组织开发了文物藏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建筑智能化建设

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

90年代中期,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全面实现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网络系统和通信系统,树立了我国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建筑样本。

数字化博物馆

建筑5A智能化系统结构图


3.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站建设和展览展示

90年代后期和进入21世纪后,河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率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网站建设并推出了多媒体展览。博物馆网站通过互联网扩大了博物馆的传播范围,是博物馆调整服务方式、延伸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的良好平台。多媒体展览则丰富了博物馆展览的方式,优化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数字化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官网界面 

4.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建设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贯穿于博物馆运行发展之中,在藏品管理、观众服务、展览陈列等方面,都有了非常深入的应用,甚至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即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博物馆全业务进行信息化,构建博物馆大数据中心,打造统一的智慧博物馆生态体系,有效提升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实现博物馆精准化管理、创新和拓展博物馆服务模式,提升博物馆综合实力。


三、数字化博物馆与传统实体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是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数字化是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博物馆的优势:

1.打破时空界限

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并在这些藏品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在公共服务方面,博物馆通过网上发布文物、博物馆知识、展览资讯、本地区历史文化介绍、网上办展、网上观展及直播讲解的形式,使得博物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走近公众生活。在文物保藏方面,数字化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时间对于文物保存信息的影响。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多样的文物保护手段,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文物本体依然会受到环境影响出现一些改变,导致文物信息的流失。针对这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从“图像数字化后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不变”中得到启示,经过反复试验,在上世纪末,敦煌研究院开始实施敦煌石窟群的每个洞窟及其壁画和彩塑全部数字化的工程,建立起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基于对文物的结构、成分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建立数据库,即便最终实体文物消失了,也能永久保存该文物的信息。时至今日,文物数字化已经成为了集抢救性、预防性、永久性保护功能于一体的文物保护重要手段。

数字化博物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平天下”在线展览


2.更全面地获得文物信息

有同学以三维建模为例,向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在传统博物馆的观展过程中,大部分文物只能观看到这些器物的上面或者正面,在这种情况下比如大量青铜器的底部铭文观察起来就非常困难,现在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对文物的很多细节进行观察,获得更多的信息。除了三维建模技术之外,现在很多博物馆将文物的相关知识制作成动画、利用声光电技术来营造相关氛围等方式也帮助了观众更全面地获得文物信息。


3.提高博物馆的运行效率

博物馆与其它建筑物相比,在安全监控、环境控制等方面的要求更为复杂。仅就环境控制而言,就需要考虑到观众参观环境、展柜内的观景、文物库房环境,甚至还需要考虑到不同种类的文物所需要的保藏环境。现在的博物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环境的自动化控制,大量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其运行效率。在观众服务方面,现在所推行的网上分时段预约及自助换票系统,同样要依靠计算机技术。

数字化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网上订票界面


4.信息的双向交流

传统博物馆的观展方式更偏向于观众单方面接受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在数字化技术的利用中,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动增加,从前被动接受博物馆知识的观众有了向博物馆进行信息反馈的渠道,博物馆通过对于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利用,提供更加适合公众的服务。还有博物馆推出了面向观众,鼓励观众利用数字藏品自己设计展览的活动,让观众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增加参与感。


四、对于数字化博物馆的一些忧虑

1.数字化成本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物与博物馆的数字化比率在提升,而门槛在降低,就如半坡博物馆的聚落遗址视频在当时的制作成本高达百万,而在今天可能会变得低廉许多。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三维成像、VR技术等最新技术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对这些高成本技术的应用是否能带来与成本相匹配的效果,是一个问题。比如针对一些国家级大型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客流量大,数字化带来的效果非常显著,但一些地方的小型博物馆,经费有限、相关人员匮乏、传统博物馆的展陈及服务都有待提高,博物馆与数字化的结合就应该量力而行。


2.对于“数字化”重数量而轻质量

数字化博物馆当然存在许多优点,其传播能力和直观性都是传统博物馆难以比拟的,但不同的数字化方式也存在着效果上的差异,现在的确存在着只要是数字化便将其视为“进步”“新潮”,忽视对于数字化内容及博物馆功能发挥改进效果的评估。比如简单地在展厅里放一个大屏幕,播放一些有关的小故事,提供一些小游戏,这也可以说是“数字化”但故事和游戏的内容往往参差不齐,而大量博物馆不分青红皂白地应用这种低成本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所谓的“数字化率”,也是对展示陈列的一种破坏,我们应认识到数字化应该出现在合适的地方,不应该成为一座博物馆的“指标”之一。我们应该把数字化技术视为博物馆运行中所运用的多种技术之一,一视同仁合理运用。


3.线上观展体验有待提升

针对现在各大博物馆开展的VR线上观展活动,有同学认为博物馆是建筑、规划、讲解、展厅环境等一系列结构组成的统一整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来表现策展人想要表达的内涵。线上观展脱离了博物馆的环境,这种文化氛围会大打折扣,受众在浏览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个体的差异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或者是对于展陈文物所传达的信息接收不完全,从而产生枯燥无聊的观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