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艺术中的虚拟现实

2018-06-13 14:32:49  浏览:2580  作者:时间机器影像中心
虚拟现实(VR)技术一度仅限于模拟、演示等工具应用,然而近四年来它逐渐进入艺术领域,成为电影导演、动画师、艺术家们新的创作媒介。近日,《RoomV 第五空间》虚拟现实艺术展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开幕,欣赏国内外最新VR艺术的同时,也必须直面技术发展伴随的观看焦虑和伦理担忧。虚拟现实,究竟是艺术还是工具,它能否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体验中发现,这场展览并不是戴上眼罩塞上耳机被动接收数码影音,而更像是在数字媒介中走进一个个故事。

画家夏加尔与第一任妻子贝拉在世时的幸福,多少年后依然会双双飞出画面。可当人们站在他的画前,即使心有戚戚,也很难真正体会到“幸福到飞起”的美妙吧。不过,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下简称VR)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躺在一块带有翅膀的摆动装置上,头戴VR眼罩俯瞰美景飞翔,不仅能体验到画中夏加尔的喜悦和自由,或许还能以更广阔的360度视角饱览画家未曾尽画的小镇。

随着技术的革新,艺术的表达方式被不断突破,假如几万年前的岩画是当时的虚拟现实,那么今天的VR已开拓出艺术新的栖息地。既新鲜又陌生的VR艺术能否创造出经久伟大的作品,又或者它仅仅是工具,带来体验的快感之后留下种种问题?
5月23日,名为《RoomV 第五空间》的虚拟现实艺术展在上海艺仓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分两季(展期中会更换部分展品),展出20件来自美国、加拿大、保加利亚、塞内加尔、爱尔兰、韩国、瑞士、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艺术家近两年新创作的VR虚拟漫游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有的摘得加拿大电影协会最佳动画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加拿大十大最佳短片。作品内容涵盖虚拟实境影院、艺术装置、游戏等形式。
在数字媒介中走进故事
《解冻Defrost》的场景发生在2045年,故事讲述的是琼•加里森的经历。冰冻30年后,加里森解冻醒来与家人团聚,但相聚的过程却苦乐参半,时间的流逝使她挚爱的亲人成为了陌生人。短片以360度全角度拍摄。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使观众获取加里森的视角,展厅里放着一台与影片中同样的轮椅,观众此刻成了主角本人,置身好似陌生世界,顿生惶恐与无措,这正是浸入式的VR三维全景体验带来的。
《解冻》的制作者兰德尔•克莱泽(Randal Kleiser)是一位美国导演,1978年他创作的《油脂》获得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喜剧奖。2017年克莱泽首度使用VR,这件作品入围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兰德尔•克莱泽《解冻》,2017年

展览开幕式上,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朱安(João Inada)分享了他在伊朗的经历。在一家伊朗咖啡店里,他见到店内被一圈特色挂毯环绕,此情此景正是所谓的“沉浸”体验。2016年,朱安拍摄的首部虚拟现实纪实片《重设伊朗》获得了世界虚拟现实论坛评委会大奖。他认为,技术已经提供了“沉浸”的要素,因此他关注的不是为什么或者如何使用VR,而是牢记作为讲故事的人,究竟要叙述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展览中不少作品的讲述无疑是成功的,而VR的神助攻,更加强了“主客一体的体验”,人们也能从这种艺术形式中获得更丰富的感知空间。

葛瑞田VR全景视频《星际穿越》20分钟 2018年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一件名为《星际穿越》的展品,将VR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虚拟与现实中达成了无缝连接。戴上VR眼镜,观众看到的是无数悬浮于空中的机器人,随着观众移步,机器人会发生移动、坠落。观众手持一只手柄,可触碰机器人,当观众靠近展厅墙壁,手柄成为人体的延伸,会替代观众“触”到墙壁,而观众眼镜里看见的虚拟墙壁,正是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与商科助理教授葛瑞田(Christian Grewell)花费将近2周,用5000多张现场采集照片合成的。

葛瑞田说:“当我来到这个空间,发现(假如戴着眼罩走路)会很危险。”事实上,记者发现,这次展览的总策展人、艺仓新媒体艺术与科技中心总监王菊樱正是在布展中不慎跌伤的。将虚拟影像结合实景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观众在移动中,空间带来的紧张感。通过葛瑞田的影像再造,现实中的手伸向了虚拟世界,而虚拟世界里的机器人也有仿真肌肉、骨骼、运动姿势。因此,这件展品可以说综合了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诸多特征,如计算机影像、动态捕捉、零延迟的空间运动、音频和感知技术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媒体沉浸式体验。



信息过载与伦理担忧
VR艺术作为一项新的艺术门类,它有新鲜感、独特性,同时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但有时不免让人遭受信息过载的问题,产生焦虑感。那么,长远来看,VR能否创造出经久而伟大的艺术,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而不仅仅是工具?
葛瑞田认为,对于VR艺术,信息过载的确是一个风险,但如果没有360度影像,便失去观看全景的机会。“如何解决和平衡技术与审美的问题是个挑战,但我们总是会向前的。”除了观看时可能产生的焦虑感,VR艺术还面临着伦理问题。VR前所未有地将观众置身事件/场域本身,尽管沉浸地观看带来更多的同情,但内容暴力问题一直挥之不去。“在国外,有专门的机构审查VR游戏,为游戏评级。”即便不是内容暴力,过度的不适感也会成为公开展示的障碍。王菊樱告诉澎湃新闻,一件以“堕胎女子”视角感受到的周遭强烈的指责、谩骂的影片就没有通过展览审查。此外,朱安的《重设伊朗》《重设沙特》,也因或涉敏感题材而没能展出。
VR艺术的媒体特性和以往艺术形式迥然不同,现在还在寻找它的语汇,例如镜头、速度感、技术和人体感官之间的融合度,这包含着科学的成分;同时还有叙事方式的不同,有的VR作品类似电影,艺术家兼具导演的角色。在这次展览中,受场地和预算限制,未能展示需要大型搭建的VR装置类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恰恰运用了2018年最新的VR虚拟漫游技术,实现更自由的虚拟影像和实物的交互性。总体而言,VR艺术的发展随着技术变革,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无论如何,VR给予了更多的“凝视”“在场”和“同理心”,“它让人们跨越了电影的框,置身电影世界,进入故事,体验生活。”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