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2015-10-24 10:19:09  浏览:4157  作者:时间机器影像中心

数字展馆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仅仅在20多年前,数字博物馆似乎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如今,数字博物馆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

美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领先于全球。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1995年美国正式建成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将美国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欧洲的数字博物馆技术基本上也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发源。早在1994年,大英博物馆就已经着手建立多媒体馆藏数据库,1997年推出一个多媒体藏品查阅系统,从2000年6月开始,观众可由大英博物馆网站的访问,获取馆藏5000件重要藏品的相关信息。而欧洲的另外一大博物馆卢浮宫则在1995年,着手准备开放官方网站,到2004年观众已能看到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以及13万件库藏绘画作品。而亚洲的日本、印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博物馆的水平也十分高。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1999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专门召开了博物馆文物信息标准化研讨会。从那以后,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了网上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参观博物馆。

数字技术进步促进数字化博物馆发展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脚步,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虚拟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观众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览者”。

中华艺术宫数字博物馆是我国国内首次实现并提供全场景虚拟浏览的博物馆官方网站。在拍摄取景过程中,对数据采集的精度和品质作了深入研究,在遇到较低照度区的图像采集模糊、无法展现展品细节这一技术难题时,展览场景数据采集特别按照区域内不同照度分别采集后进行拼合,将高反差的图像进行优化,尽可能保证图像的清晰细腻。此外,馆方还按照馆内参观路线,将参观范围内的所有空间勾连起来,几乎把实体中华艺术宫全部搬到了网上,观众可以循着参观路线模拟在中华艺术宫的现场观摩。中华艺术宫将高精度的图像、全场景虚拟浏览以及大数据容量三大观众体验层面纳入艺术史框架内,具备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的基本要素。

从国外的技术来看,英国伦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在创建藏品的3D影像和开发交互式3D技术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有约8万件藏品,是世界上陈列埃及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为吸引游客、增强游客的体验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与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借助3D激光扫描技术,制作出高品质的3D藏品影像。博物馆还将3D影像带来的立体视觉效果与动作识别技术相结合,力图让游客实现“不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双重体验。观众只要在手上佩戴特殊的装备,既可以通过头戴装备看到3D影像,同时手上又可以感觉到这件物体的质感。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