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历史的见证者——数字博物馆

2020-09-28 17:13:49  浏览:2547  作者:时间机器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穿过飞逝的时间,用静态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作为文物的聚集地,博物馆自然成为一个沉淀和展示历史的最好舞台。



        通常博物馆都是采取将文物陈列展出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只适合参观者前来观赏,却约束了异地参观者的渴望。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实体在虚拟网络中按照1:1进行复原,再加上详细的物体介绍和历史介绍,让参观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置身在博物馆内。

也正是因为有了数字手段,让一些已经破损甚至被毁坏的文物、建筑等得以重新面世。




        “传统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借助实物藏品进行叙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博物馆工作中的运用,它们建设的数字博物馆开始使用数字化藏品信息进行叙事,用户们通过智能终端看到的博物馆就是数字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周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数字博物馆作为传统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延伸,是大势所趋。”


        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经过5年的建设,1995年美国正式建成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将美国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彼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大英博物馆也已经着手建立多媒体馆藏数据库;位于法国的卢浮宫则开放了官方网站。我国起步稍晚,直到1998年,河南博物院网站正式上线,才拉开了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大幕。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开始了数字化的征程,那些原先只能在博物馆隔着玻璃欣赏的文物,如今也能在网络上被检索到,甚至可以使用放大镜功能细细观赏。



        可见,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提高了公民文化权益,从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实体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经历了从居高临下到以观众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变化,数字博物馆进一步把公众学习知识或艺术观赏的通道“修”到了个人电脑的面前,而且可以突破实体空间面积的局限,容纳巨大的藏品和展示信息。


评论区

共0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