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技术动态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

2019-06-27 11:26:09 时间机器影像中心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的过程。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从狭义讲,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可移动文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的过程,不过近年来,文博界专家学者对可移动文物数字化概念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除了信息采集存储,还包括了各种形式的展示,包括了在各类媒体平台传播,包括了各类基于互联网的数据管理系统等内容,甚至将数字化与互联网+、数字博物馆、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揉在一起,几乎将与文物相关的各类电子信息平台、技术、过程、方法、理念、成果等都囊括在数字化保护范畴。

其实一般来讲,可移动文物三维扫描主要采集和存储文物的三维立体影像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文物的外形、尺寸、色彩、表面纹理等内容,从视觉上实现了与实体文物近似(或同样)的效果。

如金属文物的金相分析、射线检测,彩色文物的超光谱,多光谱特征信息,纺织品文物的微观影像信息等,都应该是数字化保存的内容,因为这些信息反映了文物所独有的特征,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对文物价值的挖掘,能为研究和价值阐释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维数据采集及应用,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应该包括对其科学、艺术、历史价值等各方面信息的数字化,是无止境的。

所谓“数字化修复”,准确讲是计算机辅助修复(CAR),比如较常见的文物碎片拼接,首先利用采集设备获取碎片形状信息(如拍照),再通过计算机建模、计算实现自动查找拼接,然后通过人工找出对应碎片做实体粘接,这个过程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节约了人工反复查找、比对过程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再说“虚拟修复”,通俗点讲应该叫数字化复原,更多的应用还是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或科学推断的特征信息,通过三维立体建模,在电子显示终端呈现它原来的样子,比如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有一期节目播放的越王勾践剑的原始影像,和电影特效比这种复原效果需要科学深入的研究做支撑。

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后最大的成果是与文物关联的各类数据,数据在基于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和携带信息直观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的使用,合理的数据挖掘运用可以使得博物馆“观众”数量几何级数增长成为可能,使得文物价值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更大更广。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