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360全景虚拟博物馆
2019-03-08 15:36:18 时间机器影像中心
博物馆的未来,应当变得更容易让人接近,欣赏艺术本是一件惬意之事,不应该让人们因为担心自己不具备足够的金钱和教育素养而远离艺术,远离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用技术创造了普通民众也可接触的空间,让抽象的艺术和审美,变成触手可及的未来。
中国博物馆里有许多珍贵的古画,它们往往在玻璃柜中展出,再好的灯光设计也无法让观众看清原貌,而"十亿像素"的新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运用了这种技术再现山水《踏雪访友图》。龙美术馆已经将400多件藏品的高清图像上传至因特网,包括争议颇大的《功甫帖》,藏家刘益谦2.8亿港元从苏富比拍得的鸡缸杯也在之后的上线计划中。
湖北省博物馆,一直以古代乐器藏品见长,曾经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至今还能发出清脆的钟磬之声。早在与谷歌合作之前,该馆就已经实现部分作品的数字化,观众能够在线上用指尖"弹奏"作品。未来,湖北省博物馆还将展示一批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瑰宝以及一批古代乐器,之后还会有充满地域特色的漆器和青铜器展示。
此外,技术带来的数字化改革还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管理方式。南京博物院已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文物管理,对每件文物进行藏品档案文字录入、图片资料扫描和数码照片处理、摄像数字化处理,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凭证,并将RFID标签与文物藏品数据库相结合,便于进行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
虚拟技术的力量
阿密特·苏德对媒体表示,谷歌文化学院建立的初衷是借助技术来改变生活,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地领略世界的艺术珍品,这些虚拟技术主要包括"十亿像素""小推车"全景拍摄以及嵌入技术等。
除了"小推车","十亿像素"是谷歌技术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研发。它能使作品在不断放大的条件下,依然高清还原各项细节。如果想看一件由三文鱼皮制造的男士成衣,只要点击放大,连皮质的纹理都能清晰可见。
其实,谷歌文化学院的创始人阿密特·苏德并非艺术科班出身,也正因为此,他期待用技术将艺术请下神坛,希望让公众亲近艺术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传统博物馆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的四大功能中,虚拟博物馆强化了大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功能,提供给观众感官、娱乐以及社交等多维度的体验,拓展了藏品以及展览的知晓度,科技进步使得观众能够体验更为主动、交互性的新兴艺术实践。
美中不足的是,科技改变了我们欣赏艺术的方式,也不免部分损失了艺术作品所渴望呈现的价值蕴涵。相对于虚拟博物馆,实体博物馆蕴含着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艺术品需要的不仅是视觉接触,空间、场景和作品之间形成的张力,有可能转变成为随机变化的感性体验,这是技术无法企及的部分。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博物馆的参观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 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纵观国内,以北上广为文化核心的部分博物馆,已经根据博物馆的不同展览配备完善的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实地参观博物馆的人们 有了一本活生生的“口袋书”;放眼全球,博物馆数字版中华艺术宫国庆即将亮相,成为国内首个具备360度全景游览功能的数字博物馆;Google艺术计 划深入中国内地,寻求与更多艺术机构和博物馆的合作,让国内的艺术爱好者憧憬更多可能。互联网时代虚拟博物馆以更现代的方式让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不再受时空 的限制欣赏艺术作品。虚拟博物馆便把这奇妙的感觉,亦真亦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来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
各大博物馆开始进行自己的数字化改革。故宫博物院开发了《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等APP,打开手机程序,随着手指触摸屏幕,时光一下穿越到东晋时代的中国,舞者素腰轻摆翩翩起舞,乐师横抱琵琶奏出曼妙丝竹之声。
卢浮宫也早早将镇馆之宝,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蒙娜丽莎》放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不需要隔着层层人群和厚厚的防弹玻璃踮脚张望,就可以数字高清格式查看这幅名作的各个局部,细致入微的笔触,纤毫毕现。中国博物馆里有许多珍贵的古画,它们往往在玻璃柜中展出,再好的灯光设计也无法让观众看清原貌,而"十亿像素"的新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运用了这种技术再现山水《踏雪访友图》。龙美术馆已经将400多件藏品的高清图像上传至因特网,包括争议颇大的《功甫帖》,藏家刘益谦2.8亿港元从苏富比拍得的鸡缸杯也在之后的上线计划中。
湖北省博物馆,一直以古代乐器藏品见长,曾经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至今还能发出清脆的钟磬之声。早在与谷歌合作之前,该馆就已经实现部分作品的数字化,观众能够在线上用指尖"弹奏"作品。未来,湖北省博物馆还将展示一批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瑰宝以及一批古代乐器,之后还会有充满地域特色的漆器和青铜器展示。
此外,技术带来的数字化改革还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管理方式。南京博物院已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文物管理,对每件文物进行藏品档案文字录入、图片资料扫描和数码照片处理、摄像数字化处理,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凭证,并将RFID标签与文物藏品数据库相结合,便于进行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
虚拟技术的力量
阿密特·苏德对媒体表示,谷歌文化学院建立的初衷是借助技术来改变生活,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地领略世界的艺术珍品,这些虚拟技术主要包括"十亿像素""小推车"全景拍摄以及嵌入技术等。
除了"小推车","十亿像素"是谷歌技术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研发。它能使作品在不断放大的条件下,依然高清还原各项细节。如果想看一件由三文鱼皮制造的男士成衣,只要点击放大,连皮质的纹理都能清晰可见。
其实,谷歌文化学院的创始人阿密特·苏德并非艺术科班出身,也正因为此,他期待用技术将艺术请下神坛,希望让公众亲近艺术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传统博物馆收藏、展示、教育和研究的四大功能中,虚拟博物馆强化了大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功能,提供给观众感官、娱乐以及社交等多维度的体验,拓展了藏品以及展览的知晓度,科技进步使得观众能够体验更为主动、交互性的新兴艺术实践。
美中不足的是,科技改变了我们欣赏艺术的方式,也不免部分损失了艺术作品所渴望呈现的价值蕴涵。相对于虚拟博物馆,实体博物馆蕴含着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艺术品需要的不仅是视觉接触,空间、场景和作品之间形成的张力,有可能转变成为随机变化的感性体验,这是技术无法企及的部分。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博物馆的参观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 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纵观国内,以北上广为文化核心的部分博物馆,已经根据博物馆的不同展览配备完善的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实地参观博物馆的人们 有了一本活生生的“口袋书”;放眼全球,博物馆数字版中华艺术宫国庆即将亮相,成为国内首个具备360度全景游览功能的数字博物馆;Google艺术计 划深入中国内地,寻求与更多艺术机构和博物馆的合作,让国内的艺术爱好者憧憬更多可能。互联网时代虚拟博物馆以更现代的方式让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不再受时空 的限制欣赏艺术作品。虚拟博物馆便把这奇妙的感觉,亦真亦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来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