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C 技术动态

当博物馆也玩起了VR

2017-08-15 15:41:52 时间机器影像中心

        4年前,全球第一家虚拟考古体验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虚拟考古体验馆对外开放,每年超过3万人参观。应用沉浸式体验和VR等新的数字技术,将考古院的发掘现场及考古展览进行实景再现。

戴上体验专用眼镜,仿佛穿越上千年,回到考古现场,哪里是古墓,哪里有陶器,一目了然;在4个投影仪构筑的立体空间里,考古现场仿佛触手可及只需伸出手,点击影像中的“传送门”就可以完成“穿越”。

新技术的探索对传统的文博行业的影响逐渐显现,而现如今火爆的VR技术,则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一改变和影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寻求同 VR全景技术的合作和支持,通过技术革命来进行行业革命。

 

故宫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在新技术的探索上一直走在文博行业的前列,早在2003年,故宫博物院就成立了故宫文化资产数字研究所,第一个向公众展示的作品就是故宫VR电影《紫禁城:天子的宫殿》。

 

去年7月份,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宣布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IP形象或相关传统文化故事为原型,在创意、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

北京故宫方面表示,将开放一系列经典IP,包括:经典馆藏品《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海错图》(节选)、明朝皇帝画像,以及文创衍生品《皇帝的一天》、《北京故宫大冒险》等。


 这次腾讯与故宫的大规模合作,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故宫放出的经典IP上,而实际这只是个表面的营销噱头,对于故宫而言,与互联网结合,走 VR数字博物馆,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故宫在之前很多的应用场景上已经使用了VR,用VR重现考古发掘场景、用VR展现故宫内部一些无法对外开放的景点,故宫用一系列的动作告诉我们博物馆玩起VR真的不得了……


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内,《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就在妇好墓复原沙盘跟前,11台“VR眼镜”每天可以帮助近千位参观者“一眼看穿”妇好墓穴内上下六层、深达7.5米的虚拟挖掘现场。这是首博第一次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延伸展陈内容,无论是首博内的模型,还是在河南安阳的妇好墓景区实景,人们看到这个约5米×4米的墓穴时,它已深藏于地下,四周堆满青铜器。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妇好的棺椁是一次性被深埋于地下的。事实上,40多年前的考古挖掘发现,妇好墓是分层埋葬的。也就是在地下不同的深度,埋着不同的随葬品。但伴随考古挖掘的进行,除了最深的一层,其余几层已不复存在。仅凭文字叙述,人们很难还原当时的场景,首都博物馆这才想到用VR技术将其还原。


在首博展厅里,不时可以看到有参观者戴上“VR眼镜”,上下左右自顾自摇头晃脑。做出这些奇怪的动作,是因为他们通过眼镜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电视屏幕一样的平面世界,而是身处一个360度的世界:上可见天,下可及地,环顾四周也能看到周遭全部景物。为了看清墓穴全貌,戴着眼镜的人们自然要不断转动身体,调整自己的视线。



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盖蒂中心博物馆展出了莫高窟原窟内的文物和模拟洞窟采用了木料和纸张复制了三个等体积的典型洞窟在厅内进行展示。“来自遥远中国精妙绝伦的展览给美国人民感受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这次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展览模式对于盖蒂博物馆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融合,观展人先观看一组洞穴外部的自然景观,然后戴上3D眼镜,进入一个独立的房间,这个房间里便是复制的洞穴实体,大小和细节都与原石窟一致。墙上的聚光投影下有对于每个独立部分的解释。
    团队花费了两年时间打造浸入式空间,在莫高窟考察了超过一年时间,主要为洞穴进行拍照,随后根据三维框架来重构整个洞穴。图片展在圆形空间内由曲面屏展示。

富兰克林研究院科学博物馆

富兰克林研究院科学博物馆是引导人们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先行者,里面摆设有手工展示品、话剧院以及现场表演。因此,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人们沉浸在体验之中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富兰克林博物馆内设有手工展示品、话剧院以及现场表演,本次虚拟现实体验,是该博物馆首次使用VR技术的一个教育项目。VR体验区内,博物馆使用了VR头显将游客带进称之为“全息甲板”的展馆中,在该展馆中有轮换出现的各种科学内容,供游客在房间大小的空间进行全沉浸式体验。

而富兰克林博物馆还拥有自家的移动VR APP,里面是第一个项目就是在大海底部进行拍摄的360度全景视频,同时也有一些标志性的展品的全景图片如《巨大的心》、《你的大脑》和《太空命令》。这款应用主要是给拥有手机VR头显的用户来进行观看,同时这也是博物馆给人们进行知识分享的一种途径。